English

“摇钱树”缘何枝枯叶败

1998-03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 通讯员 杨建光 我有话说

草原上天生丽质的“奇台苏丹草”,因籽种走红于江南市场而成为“摇钱树”。谁曾料想,转眼间又濒临绝境——

边陲充足的光热,草原丰腴的肌肤,天山乳汁般的雪水,构成了独特的“摇篮”,养育出天生丽质的苏丹草。然而,它仅仅风光火爆了一时,便一蹶不振。众多农民捧着卖不出的籽种,欲哭无泪。用汗水构筑起的种植基地,也只得改种其他。

问题出在哪里呢?

在江南的淡水养鱼区,人们称苏丹草为“青饲料之王”。因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限制,所用的籽种一直靠外地培育,而新疆的籽种则被认为是最好的。1987年,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奇台草原站组织科技攻关,培育出品种纯度高、产量大、抗病力强的优质苏丹草籽种,1992年通过正式注册,获国家星火计划及发明专利洽谈会金奖。奇台苏丹草一下子身价倍增,籽种走红于江浙等11个省区,几年间创造出了近10亿元的经济效益。接着,奇台草原站又筹集资金65万元,建起以电灌为中心,道路、居民点、林网、渠系、条田配套的苏丹草生产基地,种植面积扩大到2026亩。

应该说,此时奇台苏丹草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。1995年秋,江南客户云集奇台,抢购苏丹草籽种,本地二道贩子也纷纷介入,小小的种子一下子变得炙热烫手,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,由每公斤3.5元涨到12元,到南方的农民手中,每公斤最高达到32元。受眼前利益的驱动,不少种植户不顾同草原站签订的生产与销售合同,随心所欲地将籽种直接卖给江南客户,对籽种不加挑选,就装进袋子上了车。有的还往种子里掺沙子、石块、砖头等杂物。种子外运包装,本来用新麻袋,为了每条节省2元钱,改用装过盐的旧麻袋,致使种子未运到麻袋已烂掉。作为产业链中担负着管理、科研、销售职能的草原站和下属经销公司,面对混乱的市场却束手无策,甚至也参与“抢购风”。至此,科农贸、产供销一体化格局被撞击得七零八落。

与此同时,其他自然气候和技术条件不具备的地方生产出的质量低劣、品种退化的籽种,也打着奇台苏丹草的牌子在市场上销售。时隔不久,江南客户无不怨声载道,纷纷寄来信件和照片,要求退货,提出索赔,有的欲诉诸法律,在苏丹草籽种身价倍增之时,草原站却积压了68吨。

“抢购风”已埋下“市场危机”,而人们在“市场需求旺盛”的假象面前,头脑发热,随即又掀起“种植风”。1996年,仅奇台县就由1600亩扩大到5000亩,周围县也进行了大面积种植。可在南方,被“草”咬得狼狈不堪的养鱼户怎敢再用奇台苏丹草籽种?他们大量引进美国苏丹草和罗马尼亚大米草。这年秋,奇台苏丹草获得大丰收,创历史最高纪录。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翘首期盼,但购买的客户寥寥,价格大幅下跌,全县积压籽种450吨,昔日的摇钱树变成了赔钱货。1997年,全县种植面积仅有200亩,今年将面临绝迹。

“市场”对随心所欲者的惩罚是无情的。专家们认为,奇台苏丹草由盛转衰的根源在于经营者步入“风雨市场路”时素质的欠缺和法律意识的淡漠。奇台苏丹草的兴与衰具有典型意义,它告诉人们: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,任何个人或集体的行为都应在法律的规范内运作。否则,就会毁掉一种产业,甚至毁掉一方经济。新任不久的奇台草原站站长俞振存说,要让科农贸、产供销的产业化体系运行于法律的轨道上,依法维护合同的有效性,依法捍卫用心血培育的优秀品牌,阻止假冒伪劣籽种上市。只有这样,奇台苏丹草才有希望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